您好,歡迎來三月加盟網!

十年磨劍,裝置終于達產

來源:說書人2020-08-27 10:43:08 閱讀:364652

簡介:1993年, 我擔任異氰酸酯(MDI) 廠副廠長。8月, 大修結束, 廖增太(現任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對我說:“丁廠長,你看,裝置...

1993年, 我擔任異氰酸酯(MDI) 廠副廠長。8月, 大修結束, 廖增太(現任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對我說:“丁廠長,你看,裝置壽命已經到期,好幾臺設備腐蝕得不行了。咱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明顯缺乏競爭力,又引進不”到技術,再等下去,我們就是死路一條啊!

十年磨劍,裝置終于達產

那一夜,我徹夜難眠,在屋中來回踱步,腦子里不停閃現這幾年工廠的發展變化:內部有消化經驗,外面是引進無門,現實已瀕臨死路;十年了,一套壽命到期的裝置,仍沒達產;1987年、1988年兩年半的模擬實驗、裝置改進、優化操作,原來只能生產5000噸的那個不穩定的裝置,最后通過消化吸收可以達到8000噸……

十年磨劍,裝置終于達產

不行,絕不能這樣等死!我就不信中國人就比別人差!我當即拿出紙筆,奮筆疾書,結合前幾年自主消化吸收的有益嘗試,給總廠(當時的合成革總廠) 寫了一個報告, 建議和國內的高校合作, 自主研發MDI技術。

總廠接到報告后十分重視,馬上組織研討自主開發技術的可行性,同意成立MDI技術開發小組——9688小組, 我擔任組長。當時會上定了“兩條腿走路”的方案,一方面支持由我牽頭的自主技術開發;同時,也不排除進一步跟國外再談合作, 引進大MDI技術, 仍幻想著以市場換技術。

十年磨劍,裝置終于達產

從此, 我們踏上了MDI技術自主創新之路。沒有專業人才,但我們有不服輸的斗志和不畏困難的精神,我們的手里是與裝置一次次搏斗后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最原始的數據;沒有高尖端科研設備,簡陋的廠房里就是實驗室,工廠現場常常能看到大家討論時隨手畫在地上的各種數據和簡易模型。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唇槍舌劍,一張張工藝草圖,一頁頁論證資料,一次次裝置測試,大家終于摸索出了裝置不穩定的原因。

我們利用1993年大修,通過設備改造、優化工藝,提高了裝置穩定運轉率。隨即, 一系列技術攻關開始出現曙光。當生產現場傳來MDI年產突破1萬噸的消息時,大家歡呼雀躍,許多老技術人員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十年了!終于等到了這一天!當時每個人發了一套不銹鋼小碗兒,赫然印著“MDI突破1萬噸”!雖然達產, 但此時我們并沒有真正掌握MDI核心技術, 很多關鍵節點并沒有吃透。MDI裝置最核心、最復雜的技術在光化工序, 這是我們一直最想拿下的一塊硬骨頭。

通過一系列試驗后,我們建立了一套光氣化中試裝置。在裝置設計時,據我們多年對反應的理解,設計中試裝置各種可能的突破方向。實驗中,隨著負荷逐漸提升,裝置反應也開始出現問題,實驗失敗。倔強的萬華人不但沒有因此氣餒,而是越挫越勇。經過分析后,我們把提高反應強度作為主要突破方向,經過一系列試驗,終于,負荷提高了200%多!當時大家就明白了,我們的突破方向找到了! 中試技術突破后,我們立刻對現有生產裝置進行核算和改造。

1996年,裝置的負荷能力達到了1.5萬噸,這也標志著萬華人初步消化了從日本引進的這套裝置的技術。但我們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方面仍舉步維艱。

我對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獲取驗證碼
国外a片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