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的艱難困苦百煉成鋼
簡介:吳相慶自打記事起,就知道自己家境貧困。他的父母原本都是大戶人家,后由于種種原因家道中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大人是不會給小孩...
吳相慶自打記事起,就知道自己家境貧困。他的父母原本都是大戶人家,后由于種種原因家道中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大人是不會給小孩子講的,他常見媽媽暗自飲泣。有一次,少年吳相慶懂事地湊到媽媽跟前說:“媽,您別哭了,我長大就去掙錢,咱家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眿寢屆念^,擦去淚痕強展笑顏說:“傻孩子,你長大還早呢,好好讀你的書吧?!?/P>
吳相慶自幼勤勞,什么農活都做過,是田地里的一把好手。家里煮飯用柴幾乎由他全包,只要不是下雨天,他放學回家總是把書包一撂,立刻拿起砍刀和筐子,一溜兒小跑,到山上去砍柴,他要在天黑之前多砍些柴背回家。有時候砍多了,能足足裝滿兩大筐(有時是兩大捆,用扁擔挑),背不動,怎么辦?他想了個辦法——用繩子拉。將繩子的一頭捆在柴筐上,另一頭扛在肩膀上,用手緊緊拽住,就像拉船的纖夫。他先把一筐柴拉到半山腰,再回去拉另一筐柴,就這樣兩筐交替著一段一段挪下山。只要下山就好辦了,天再黑也不怕,通往家里的土路他閉著眼睛也會走。

2002年,16歲的吳相慶初中畢業考上重點高中,可是,家里已經無力再負擔他的學費了。他是家中老大,看到年幼的弟弟妹妹生活和讀書的費用同樣沒有著落,他毅然決定不再繼續學業,外出打工,為這個貧困的家庭減少經濟負擔,情況好的話說不定能為弟弟妹妹掙點學費。

臨離開家那天,父親給了他100元錢(這錢是借來的)。吳相慶忘記當年從父親手中接過這100元時,自己的雙手哆嗦了沒有,但彼時情景牢牢鐫刻在他的心中。他長這么大,父親頭一回給他這么多錢!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吳相慶乘車到了澄海,手中的錢就只剩下60元了。他晚上睡在老鄉家沙發上,白天在外面到處轉,急切地想找到一份工作。老實說,他那時還沒長大成人,個頭瘦小,身體孱弱,人家一看:這哪是干活的料啊!誰家舍得把這么點兒的孩子放出來呀?真是的!吳相慶需要的可不是同情,而是工作!他挨家挨戶找了很多廠家和門店,總是碰壁。他很著急,抱著一線希望繼續找,終于有一家做模具的作坊式小廠愿意接納他,包吃包住,月工資50元。條件雖然艱苦,但吳相慶滿懷欣喜:他有工作了!
有工作,頭等好事就是有了吃飯的地方。老天是多么仁慈啊!吳相慶所在的模具廠是個家庭式小作坊,全廠只有六七個人,都是親戚關系,只有吳相慶是個外人。他在模具廠當磨砂工,每天干的活就是抬模具。他力氣小,根本抬不動,卻又不能不抬,且要天天抬。模具廠沒有什么“上下班”和“周末”之說,每天睜開眼睛就開始干活,一直干到晚上,最早11點才能躺下休息,除了吃飯,沒個停歇的時候。吳相慶的胳膊一度疼得抬不起來,他還是每天咬著牙堅持干活,有一次用力太猛差點兒脫臼,他也一聲不吭。
摸摸口袋里僅有的60元錢,他幾乎一分錢也不敢花,就指望著月底能拿到50元薪水??墒?,他在模具廠累死累活做到第27天時,老板卻給他20元讓他走人。他一臉愕然:“不是說好月薪50元嗎?”老板說:“你又沒做滿一個月! 就這20元,你愛要不要,反正我這兒不需要你了,你又干不了什么活!”吳相慶的第一份工作就這樣結束了。出門討生活不容易啊!他對澄海再無留戀,決意離開此地另尋出路。
帶著累累傷痕,吳相慶回了家。恰逢他的小叔要去深圳,順便把他也帶到深圳。通過熟人,他在一個小賣部做了雜工,主要工作就是做快餐、洗碗、打掃衛生等雜活兒,包吃包住,月薪800元。相比在模具廠每日抬重物及超時干活,這里的工作要輕松得多,吳相慶手腳麻利,像做飯洗碗這樣的活他干起來得心應手,很快就把小賣部的主要活計都擔當起來。尤其是做快餐,也就是廣東人口語中的“煮飯”,成為吳相慶的拿手強項。